民俗文化

  中秋博饼是闽南地区特有的饼文化外延的一种民俗活动。是在中秋节时用于娱乐的一种游戏,用六粒骰子投掷结果组合来决定参与者的奖品。传统的奖品为大小不同的月饼,专有名为会饼,相传这种游戏可以预测人未来一年内的运气。


  正月初三忌拜年,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,要在家里祭祀亡灵。有谚语曰“初一早,初二早,初三困甲饱”,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,晚起无妨。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;相传,明朝嘉靖年间,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。一年除夕夜晚,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,大股倭寇乘机攻城,军民奋起抵抗敌人,激战二日三夜,倭寇才败退,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。初三日,百姓各自收埋亲友,吊丧亡灵,哭声震天,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。第二年初三日,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,久而久之,成为惯例。

文化事业

  2020年,厦门市成功举办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盛典系列活动。厦门市专业文艺院团获田汉戏剧奖等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文艺比赛各类奖项79个;深入社区、乡村、景区、学校、军营等地开展文化惠民演出553场;创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小节目99个,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主题节目11个,数字化拍摄录制13个地方戏曲剧(节)目,上传至互联网进行推广传播。歌仔戏《侨批》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,并作为戏曲百戏(昆山)盛典开幕大戏。中国、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“送王船”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

  截至2020年底,厦门市全市纳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不可移动文物247处(共300个点),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(50个点)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(61个点),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5处(98个点),县(区)级文物保护单位91处(91个点);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89处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9个,其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个(南音、送王船)、国家级12个、省级36个、市级41个;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75人,其中国家级13人、省级51人、市级111人。


  截至2020年底,厦门市全市共有公共文化馆7个;经福建省文物局登记备案博物馆、纪念馆12家;公共图书馆10个。出版发行各类报纸6种,期刊25种,侨刊乡讯14种。共有广播节目7套、电视节目6套。全市院线影院54家、银幕数354块,全年商业电影票房1.63亿元。


  国家一级图书馆:厦门市图书馆、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、思明区图书馆、湖里区图书馆、集美区图书馆、集美区少年儿童图书馆、海沧区图书馆、同安区图书馆、翔安区图书馆。


  2019年起,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(金鸡奖年份)长期落户厦门,并获得未来五届十年的举办权,为厦门市影视产业升级发展带来新的契机。力争到2025年,将厦门打造为新时代中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城市。